当前位置:首页>国学知识

中医常见名词小解(二)

2023-12-21 国学知识 152

1、痰嗽:又称痰饮咳嗽。指因痰饮而致咳,并以咳嗽为主证者。本征一般指寒痰饮邪,停于肺胃,证见咳嗽多痰,色白,或如泡沫。

2、寒泻:由于内脏虚寒所致,临床表现有大便清冷而稀,有如鸭粪,腹中绵绵作痛,小便清白,或表现为肠鸣腹痛,完谷不化。

3、阴证:对一般疾病的临床辨证,指阴阳属性归类,分“阴证”与“阳证”。凡属于慢性的,虚弱的,静的,抑制的,功能低下的,代谢减退的,退行性的,向内的证候,都属于阴证,如面色苍白或暗淡,身重倦卧,肢冷倦怠,语声低微,呼吸,微弱,气短,饮食减少,口淡无味,不烦不渴。

4、晕在心:按中医说法,“心藏神”,神经系统头晕等疾病与心脏胆负供血等功能正常与否有关。

5、少火:是一种正常的具有生气的火,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运动所必须的。

6、壮火:是一种亢奋的病理之火。能损耗正气。

7、怔:是持续性心跳剧烈的一种症状。

8、内热生风:指阴虚热炽,煎熬营阴,经脉失濡而动风的证候。可出现动摇,眩晕,抽搐等症。

9、通人:学识渊博之人。

10、理气:是运用有行气解郁、降气调中、补中益气作用的药物,治疗气滞、气逆、气虚的方法。气虚用补益中气药,见补气条。气滞宜疏、气逆宜降,故又分疏郁理气、胃理气、降逆下气等。详各条。

11、理血:治理血分病的方法。包括补血、凉血、温血、祛瘀活血、止血等。详见各条。

标签: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