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21 国学知识 143
7月22日出现了一次百年不遇的日全食。您可知道,“日食”一词源于我国最早的诗歌集。此后2000多年间,历代文人墨客在诗词文章中多次写到日食、月食等天文现象。
我国日食观测历史源远流长。据说早在距今近4000年的夏朝仲康时期就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但最早的“日食”一词则见于《诗经》中的《十月之交》。这首262个字的诗开篇八句写道:“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亦孔之哀。”翻译成现代文大概是,进入十月,在辛卯这一天出现了日食,这很不好。传统出现过月食,今天又出现日食,天下的老百姓真是可怜啊。据学者考证,这首诗作于周幽王元年。虽然古人尚无法科学解释日食现象,把其作为一种不祥之兆,但他们的观察同记录照样准确的。据现代天文学家推算,这首诗所写的日子里确实出现过日食。
我国历代诗歌中有不少咏日食、月食的作品。例如唐代诗人孟迟在《发蕙风馆遇阴不见九华山有作》中写道:“譬如天之有日蚀,使我昏沉犹不明。人家敲镜救不得,光阴却属贪狼星。”另一位唐代诗人卢仝的《月蚀诗》中,有“望日蚀月月光灭,朔月掩日日光缺”的句子。宋代文人姚勉有一首题为《日食罪言》的长诗,详实而生动地描写了一次日食出现时的情景。其中有“儿童忽走报,日壁无全规。仓忙出仰视,如月初蛾眉。金乌失焰彩,玉象潜光辉。苍天玳瑁色,列宿争依稀”之句,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l来源::慎思)
上一篇:中华龙——龙的力量:龙施雨沛
下一篇:竹林七贤(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