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宗教与山水相结合的历史文化轨迹,我们会发现在原始社会,人们就存在着一种山水崇拜意识,进而形成原始自然宗教。原始人对山水的崇拜出于原始人的生存意识,因为当时人的力量同自觉意识还不够强大,通过对山、水、密林、猛兽等的祭拜来祈求保佑,趋利避害。原始宗教中的山水崇拜意识,为以后中华民族山水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山水文化中的许多母题可以在山水崇拜意识中找到它的基础。
殷、周社会以后,步入文明阶段,山水不再是恐惧的对象,而有了愉悦的价值,同时又成为善与人格的象征。因此《诗经》里面有“山水比德”之说,孔子曾有语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秦汉时期山水作为一种独立的观赏对象来对待。秦国时期因秦始皇幻想长生不老,派遣方士去蓬莱、方丈、瀛洲区寻找仙药使神仙方术非常盛行,间接地促进了山水文化的发展。秦汉时期,自然山水还被搬进宫廷,成为帝王幻想“海市蜃楼”的对象。汉赋当中有大量对山水自然美的观赏描述,如《上林赋》、《子虚赋》。
魏晋南北朝佛道并存,玄佛合流,共同促进了山水文化进程。在魏晋时期,士大夫对山水有了一种天然的认同感同归属感,山水往往具有一种准宗教的作用,隐退山林,就是在自然山水中寻找精神的安慰同保护。如魏晋时期的陶渊明辞官引退山林,就在山水当中去寻找自然的安慰同保护,山水实际上也是一种保护神,也是一种精神的安慰。
东晋时期,玄佛合流,玄学家孙绰、许询好游山水,谢灵运居会稽,作《山居赋》。玄佛结合促进了山水游历风气的勃兴。山水诗、山水画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成为山水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
南朝崇佛之风大盛,建寺无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据统计,梁朝佛寺达2846座,造石像无数。北朝(北魏时期)开始有洛阳龙门石窟,对麦积山石窟同炳灵寺石窟、河南巩县石窟等都先后进行开凿。魏晋南北朝宗教的兴盛促进了山水寺院以及山水游览的勃兴。
道教“真人”与儒家“圣人”在精神上是相通的。佛教“至人”主张以绝对空寂无知来适应外界,最后达到超越,与道教“真人”相差无几。正是在文化心理结构上,儒道佛三家在理想人格方面形成互补性,从而在对待山水文化观念上达成基本统一。魏晋时玄学以自然山水品评人物,与“山水比德”说一脉相承。“隐士”即“高士”,“高士”类“高僧”,名僧合乎名士的理想,隐逸出世成为名僧名士的共同理想。
惟其如此,山水与宗教的结合日趋密切,日益进入中国的文化血脉中,成为中国民族特色的山水审美观。山水是审美对象,是人的精神品质的投射,情感的寄托。
(l来源::地理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