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15 儿童健康 69
心身疾病,就是心理生理疾病,又称躯体疾病。其出现、发展与预防同治疗的效果,都与心理因素引起的情绪同行为障碍有密切联系。
儿童常见的心身疾病包括消化性溃疡、便秘、腹泻、偏头痛、精神性厌食、支气管哮喘、高血压等,这些疾病出现的主要原因或部分原因是情绪因素的影响。平常生活中的多种情绪因素往往影响自主神经所支配的某一器官、系统的生理功能,这些器官、系统的损害与不良的行为、神经衰弱等躯体症状是不同的。
在心身疾病引起的心理生理障碍中确实存在明显的组织结构的病理变化。而心理因素在心身疾病的出现中起着不同程度的作用,如长期的应激状态,如考试的应激、无意识冲击、遭到威胁、恐吓或受敌视的体验等,都是刺激发病的主要因素。
科学研究表明,各种外界的刺激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心理运动,经过中枢神经、内分泌以及免疫3个系统的相互作用,使心理因素转变为生理因素而引起躯体组织结构的损害。在人的心理因素的作用下,首先出现情绪反应,如焦虑、愤怒、悲伤等情绪反应的同时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的改变,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同抗利尿素的分泌增加,因而造成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呼吸加快、胃肠蠕动减弱、新陈代谢强化这一系列的改变。这种改变表明整个机体在心理因素的刺激下转入应激状态,以动员躯体全力对付外界情况的恶劣影响,这种变化对有效地适应复杂多变的情况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如果情绪反应因某种原因而受到压抑,或由于反应强度过大,或持续时间过长,自主神经功能就会出现改变,内脏器官也会出现相应的病变,从而使躯体产生新的疾病。
上一篇:儿童过敏性哮喘的5个误区
下一篇:梦游症状表现及家庭处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