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健康知识

想要孩子拥有好习惯,先来了解怎么养成吧!

2023-12-20 健康知识 79

                               

中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就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德育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养成良好的活动习惯。叶圣陶先生十分重视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为此他曾专门写过习惯成自然的文章,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强化能力。孩子的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强越好。

什么是习惯?

所谓习惯,是指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个体的一种内部需要的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后天学习而来的,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固联结。什么是好习惯?好习惯就是能够让自己快乐,帮自己解决问题,也能够让别人快乐,帮助别人解决问题,这样的规律行为,就叫做好习惯。比如,认真、守时、诚信、文明、礼貌、尊重、爱心、责任、讲究卫生、遵守规则、不乱扔垃圾、不闯红灯、不大声喧哗、不妨碍他人,等等,这些行为既利己又利他,都是我们平常生活中需要养成的好习惯。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来说明习惯对人的成长、发展、幸福、成功的关键价值意义。

1978年,七十五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首巴黎。人们对于诺贝尔奖获得者非常崇敬,很想知道他们是如何取得这样高的成就的。有记者问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卡皮察: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了您认为最关键的东西?很显然,记者说的关键的东西是跟获得诺贝尔奖这件事有直接关系的学识、能力品质。出人意料的是这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平静地回覆是在幼儿园。记者愣住了,接着又问:您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呢?老人如数家珍地说道: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见到老师要问好,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摆放整齐,物品用完要放回原处,饭前便后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说,自己所取得的成就是得益于幼儿园养成的这些好习惯。他认为终生所学到的最关键东西,是小时候幼儿园老师给他培养的良好习惯。

心理学家研究结果表明,父母可以通过采用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强化、模仿学习等方法,来培养孩子形成某种行为习惯。很显然,在家庭教育中,孩子一些纪律、规则、规范许多习惯的形成,都是一系列长久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此外,我们希望孩子养成某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当他表现出这种行为后,父母应给予及时的认同、鼓励正强化,则该行为出现的频率会因为这种强化刺激的作用而出现相应的强化。最关键的是,培养孩子的习惯,父母一定要榜样示范,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做到。因为,孩子天生具有模仿能力,他们会通过观察模仿父母的言行举止,形成自己的某种行为习惯。

从少年儿童习惯形成的心理机制来看,父母要保护尊重孩子的积极天性,同时也要对他的行为进行合理规范长期有效的训练,要把外部强化转化为内部激励。换言之,就是加强外部训练,引导内部控制,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有助于孩子形成某种习惯。内控的习惯就是已经内化为个人的需要了,孩子这样做他会很快乐,不这样做就会不高兴,为了获得这种愉悦的感受回避消极的情绪体验,他会倾向于做出这些行为习惯。

例如,儿童一开始都是为了获得大人的表扬,说他是个好孩子,他才去表现积极的行为,这是外部激励在起作用,孩子的行为受外部动机驱动。但是真正形成自动化的稳定习惯,则必须变成孩子的内部需要。也就是说,这一行为本身首先会给孩子带来的是对不良情绪后果的回避,然后是他这样做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体验。如过马路时不闯红灯,公共场所不乱扔垃圾,他这样做会感到很开心、很快乐,而一旦违背这些规则他会不高兴。小孩子开始并不懂,他只知道老师不让乱扔纸屑,父母也不让扔,扔了会受到批评。到后来,他不乱扔纸屑会给他自己带来快乐,这说明这些行为已经成为他的内部需要了,这是习惯形成的最高心理机制。

基于行为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良好习惯的形成,绝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必须经过长期逐步的练习,需要孩子经历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的过程,最终达到刺激反应之间能够形成稳固的联结。国外已有的研究发现,三周以上的重复行为会初步形成习惯;三个月以上的重复行为就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即同一个行为动作,重复三周会变成习惯性动作,重复九十天会形成稳定的习惯。

习惯养成、找培训机构、找辅导老师、找学习课程、找教育资源,就上云心教育!云心免费提供超全的学习资料,知识框架、学霸笔记等,还有知识比赛、兴趣交流等运动哦!关注云心公众号,轻松学习。

l来源::一一

标签: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