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行为习惯

小儿高热惊厥临床其优势包括分析

2023-12-25 行为习惯 64

小儿高热惊厥指小儿由于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感染所致38℃以上发热时出现的惊厥,属儿科常见急症,发病率为2%~8%,复发率为30%~50%,临床上多见于6个月~3岁小儿,6岁后发病罕见,反复发作的高热惊厥可造成脑损害智力减退,发作次数越多,脑损害越大,如果高热惊厥控制不好容易转变为癫痫。现对我院2000年1月~2009年6月收治的65例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其优势包括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为我院2000年1月~2009年6月门诊及住院高热惊厥患儿,共65例,男36例,女29例;年龄最大10岁,最小3个月;体温38.5~39.0℃ 14例,39.1~40.0℃ 43例,≥40.1℃ 8例。病因:上呼吸道感染57例,肠道感染7例,输液反应1例。2次以上发作者9例,持续时间为30 s~20 min,智力障碍、肢体运动受限后遗症各1例。

  1.2 症状体征

腋下温度38.5~40.2℃,6例惊厥发作前有惊跳、抖动、发呆或烦躁不安等先兆,其他为突然发作,意识丧失,头向后仰,两眼球凝视、上翻或斜视,口吐白沫,面部四肢肌肉强直性阵挛性抽动,大小便失禁,发作时间由数秒至数分钟。惊厥时间较久者面、唇、指甲发绀,伴喉部痰声,呼吸节律不规则或暂停。

  1.3实验室检查

  ①血常规:白细胞在正常范围内52例,高于10×109/L 13例;②二便常规:见红白细胞7例。

  1.4缓解方式

自然缓解36例,刺激人中、指尖缓解20例,用止惊药缓解9例。

  1.5 治疗

  1.5.1保持呼吸道通畅惊厥发作时即刻松开衣领,患儿取侧卧位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误吸、舌后坠造成窒息,必要时吸痰。

1.5.2 迅速控制惊厥反复惊厥可引起脑细胞损伤,及时、准确、有效地使用镇静剂及止惊剂,使患儿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停止或减轻抽搐是急救的关键。首选地西泮(安定)0.5~1.0 mg/(次·kg),注意一次最大量儿童不超过10 mg,婴儿不超过3 mg,有抑制呼吸、心跳降低血压之弊,亦可用苯巴比妥8~10 mg/(次·kg)。临床实践中笔者在用药之前急救时采用针灸针或注射器针刺激人中指尖对部分病例有效。

1.5.3 吸氧防止低氧性脑损伤,立即给予氧气吸入,必要时可用如ATP、辅酶A等脑细胞营养药物,或待患儿醒后喂糖水,以防低血糖损伤脑细胞。

1.5.4 降温患儿惊厥缓解后及时降温,保护脑细胞避免持续受损,防止反复惊厥的出现,立即使用退热剂,同时予以物理降温:35%~50%酒精擦拭四肢、颈等处,或用冰袋或冷毛巾置于额、枕后、颈、腋、腹股沟等处。

  2结果

  本组病例中复发9例,积极防治、早期诊断、安全治疗是提高患者预后的关键。

  3讨论

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其前部为散热中枢,后部为产热中枢,这两种调节中枢功能上相互制约,保持动态平衡,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小儿年龄越小,体温调节中枢功能越不优化,可致体温升高。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优化,对皮层下的抑制作用较差,神经髓鞘形成不良,一个较弱的刺激能在大脑引起强烈的兴奋与扩散,引起神经细胞异常放电,因而出现惊厥。

神经系统对过高的体温适应以后,冲动沿着神经纤维正常传导。因此,小儿因高热而引起的抽搐只发作一次,而用止痉退热药物后,患儿体温降至正常,数小时后患儿体温再次骤然升高,从而引起抽搐的出现

高热惊厥是儿科临床常见急症,发病率高,是惊厥中最常见的一种,如抢救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可导致脑损伤,可留有后遗症,如癫痫、智力不全等。

  4 预防

①上呼吸道感染流行季节避免到公共场所运动,注意饮食卫生,预防消化道传染病;②平时加强锻炼,强化患儿体质,按季节变化及时添减衣服,防止着凉;③大力宣传高热给小儿带来的危害,一旦小儿发热,必须到医院求医,特别是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出院时向家属做好宣教工作,家里备好体温计、退热剂等,发现小儿体温在38.5℃左右时,一边采用物理降温,一边送往附近医院诊治;④饮食,对发热的患儿来说,首要的是多喝水,对于半岁以内的婴儿,如果原来采用母乳喂养,应该继续采用母乳喂养,还应补充大量维生素无机盐,供给适量的热量蛋白质,采取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如汤类。

标签: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