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02 行为习惯 71
小儿卵巢肿瘤简介:
卵巢肿瘤约占小儿恶性肿瘤的1%,罕见于5岁前,约20%出现于月经来潮前的女孩,2/3来源于**细胞,最多见的是成熟的畸胎瘤。
小儿卵巢肿瘤病因:
一、发病原因
卵巢恶性肿瘤的病因尚不清楚。卵巢瘤的分类如下
1.**细胞瘤
无性细胞瘤、内胚窦瘤、畸胎瘤(成熟的鈥斺€斒抵市浴⒛倚裕徊怀墒斓摹⒌ゲ闵掀も€斺€斅殉布渲省⒗喟⑸窬馀卟恪⒒旌闲裕⑴咛グ⒍裥曰旌闲�**细胞瘤、多胚胎瘤(polyembryoma)、绒癌、性腺母细胞瘤。
2.非**细胞瘤
上皮性(浆液性,黏液性)、性索-基质(颗粒,支持-间质,夹杂)。
二、发病机制
1.发病机制
鈥湶欢吓怕砚€澲掳┭担郝殉擦鲈谠戮醭痹纭⒕怼⑽床母九⒉÷矢撸置浯问啵溉楹涂诜茉幸┑母九⒉∥O占跎佟U庵肘€湶欢吓怕砚€澲掳┭担衔怕言斐陕殉采掀は赴乃鹕耍锤此鹕撕托薷垂檀俜┍洹�
遗传因素:是近年来研究的较多的病因之一,多数病例由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近10年,分子基因学研究有长足进展,Narod等人找到了遗传性乳腺-卵巢恶性肿瘤(HBOC)综合征患者癌瘤易感的特异基因在染色体17上,现称之为BRCA1,最近有人识别出另一个易感基因BRCA1在染色体13上。这两种基因突变使大多数上皮性卵巢恶性肿瘤可以遗传形成。遗传性卵巢恶性肿瘤包括三种类
(1)高危患者:一是家族性卵巢恶性肿瘤综合征,如母亲或姐妹中有患卵巢恶性肿瘤者,本人属高危患者。
(2)50%危险性:是乳腺-卵巢恶性肿瘤综合征,母亲或姐妹中有一种或两种癌患者,本人患卵巢恶性肿瘤的危险性是50%。
(3)是癌家族史者:患卵巢恶性肿瘤、子宫内膜癌、乳腺癌同结直肠癌的危险均可能增加。
2.病理学
(1)组织学分类(表1)
(2)组织学分级:由Broder确定的组织学上未分化的细胞占0%~25%为G1;未分化细胞占25%~50%为G2;未分化细胞>50%为G3。
小儿卵巢肿瘤症状:
1.临床表现
较小的肿块一般不产生症状,偶有患侧下腹沉坠或牵痛的感觉。可清楚触及腹部肿块,表面光滑,无压痛,有囊性感。多数良性肿瘤以输卵管形成一较长的柄蒂,因肿瘤与周围组织多无粘连,故移动性较大,常可将肿块自下腹一侧推移至上腹部。
恶性肿瘤生长迅速,肿块多不规则,无移动性,可伴腹水,短期内出现全身症状如衰弱、发热、食欲不振等。
功能性卵巢肿瘤如粒层细胞瘤,因产生大量雌激素,可引起性早熟的症状。女性特征如体格、乳腺、外**器均发育迅速,并出现月经,但不排卵。骨骼发育可超越正常范围。尿中雌激素增高,同时尿中促性腺激素亦升高,超出一般规律而达成人水平。
中等大小、蒂部较长的卵巢肿块(包括潴留性卵巢囊肿)可出现瘤体同蒂部扭转。一旦扭转,可出现出血同坏死,临床上表现为急腹症,患儿可有腹痛,恶心或呕吐,检查时肿瘤部位腹肌紧张,压痛明显,患儿可有体温升高同白细胞增多。肿瘤较大时,压迫邻近器官,可致排尿及排便困难。
2.组织类型
今仅简述多见于小儿的卵巢肿瘤
(1)无性细胞瘤(dysgerminoma):亦称**细胞癌,是儿童及青春期最常见的恶性**细胞瘤。在形态学及生物学上相当于睾丸**细胞癌及松果体区、前纵隔、腹膜后的性腺外**细胞癌。
腹部肿块的症状及体征发展相对迅速,除肿瘤扭转外,不常有腹痛。75%病例诊断时属Ⅰ期,可有局部扩散,区域淋巴结转移及远距离转移到肺、肝或膈上淋巴结。无性细胞瘤是一大结节状瘤,可达20cm直径,多出现于右侧,双侧同时出现者占5%~10%。14%~25%为夹杂型无性细胞瘤,即含其他**细胞瘤成分,如性腺母细胞瘤、不成熟畸胎瘤、内胚窦瘤、成熟畸胎瘤同绒癌。
如肿瘤限局于卵巢,仅做患侧卵巢及输卵管切除,加或不加放疗,存活率相似,可达80%以上。如为Ⅱ~Ⅳ期则须用综合治疗。
基于FIGO(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aecology and obstetrics)的卵巢肿瘤分期
Ⅰ期:肿瘤局限于卵巢。
Ⅱ期:肿瘤侵犯单侧或双侧卵巢,有盆腔扩散。
Ⅲ期:肿瘤侵犯单侧或双侧卵巢,并有腹腔内转移,扩散到盆腔外同(或)腹膜后淋巴结。
Ⅳ期:远距离转移。
(2)内胚窦瘤:几乎代表了所有高度恶性的胚胎性上皮瘤,其其优势包括是胚胎性细胞(embryonal cells),呈疏松网状结构,类似于鼠胎盘内胚窦的特殊的血管周围结构,以及细胞内外都存在有PAS反应阳性的玻璃样小体(hyaline corpuscle)。这种肿瘤也曾称为卵黄囊瘤(yolk sac tumor),而且含有许多类似卵黄囊空泡的小囊。
本瘤恶性度高,迅速向淋巴道同腹腔组织扩散,故病程短。较常伴腹痛,诊断时多属Ⅲ期,平均诊断时年龄为18~19岁。可查出血清AFP增高,须注意婴儿(<6个月)正常情况也可能AFP增高。
手术加多种药物联合治疗如VAC方案(长春新碱、放线菌素D、环磷酰胺)或PVB(顺铂、硫酸长春碱同博来霉素)能提高存活率达45%~72%。
(3)胚胎癌(embryonal carcinoma):约占卵巢恶性瘤的4%,平均诊断时年龄为14岁。除腹部肿块外,半数患者有腹痛。肿瘤表面平滑,最大径可达10~20cm。虽然镜下像内胚窦瘤,但细胞不分化,核分裂象、出血同坏死更显着,无Schiller-Duval小体。临床上内分泌表现的出现率更高,包括妊娠反应阳性,HCG增高。诊断时60%属Ⅰ期病变,偶为双侧病变。Ⅰ期病变仅做患侧卵巢同输卵管切除,存活率可达50%。放疗效果不明显,化疗可参照内胚窦瘤。
(4)畸胎瘤:是**细胞瘤中最常见的,可分为成熟型(99%)与不成熟型(1%)。成熟型包括
①典型囊性及实性畸胎瘤,常包括3个胚层;
②单胚层病变包含甲状腺组织、类癌、神经外胚层瘤或甲状腺类癌(thyroid carcinoid)。
除神经外胚层病变外,小儿及青春期的这些肿瘤均属良性,但有报告恶性变者。未成熟型占小儿恶性卵巢瘤的7.4%,诊断时平均年龄是11~14岁,半数出现于月经来潮前。除腹部肿块外,常有腹痛,由于迅速生长及浸润被膜,故手术时50%患者的肿瘤已超出卵巢。肿瘤可扩展到腹膜、区域淋巴结、肺同肝。如肿瘤破溃则预后恶劣。
典型肿瘤有包膜,最大径可达15~20cm,切面有囊性及实质部分。基于卵巢肿瘤神经上皮的含量又分为不同等级
0级:仅成熟组织。
1级:主要是成熟组织,有些不成熟成分。一切片仅于1低倍视野见神经上皮。
2级:中等量不成熟成分,一切片可见1~3低倍视野神经上皮。
3级:多量不成熟成分,一切片可见4低倍视野神经上皮。
综上情况,即基于神经上皮量来判断不成熟的等级,0级以上判为恶性。
如病变在Ⅱ期Ⅱ级以下可仅做患侧卵巢及输卵管切除,否则须加化疗,用VAC及顺铂以控制局部复发同转移。
(5)恶性夹杂性**细胞瘤(malignant mixed germ cell tumor):占小儿及青春期卵巢**细胞瘤的20%及恶性卵巢**细胞瘤的8%。平均诊断时年龄为16岁,40%是月经初潮前女孩。术前须测AFP同 HCG,因肿瘤可含内胚窦瘤及胚胎癌成分。双侧病变可多达20%,故手术时须检查对侧卵巢。
预后决定于组织结构,存活率约为50%,用化疗如长春新碱、放线菌素D、环磷酰胺、同顺铂、硫酸长春碱、博来霉素可改善预后。
(6)粒层-卵泡膜细胞瘤(granulosa-theca cell tumor):占小儿卵巢瘤的3%,平均诊断时年龄是8岁。60%病儿有性早熟,多为单侧病变。恶性趋向低,做患侧卵巢及输卵管切除,放疗、化疗只用于晚期同复发病例。
(7)上皮性肿瘤:罕见于青春期前女孩,病理上又可分为浆液性,黏液性,子宫内膜异位(endometriosis)或透明细胞瘤,表现有不同程度的细胞形态可为良性或恶性边缘直至恶性。
小儿卵巢肿瘤诊断:
基于病史、肿块生长部位及移动性较大等其优势包括,一般可诊断为卵巢肿瘤。但少数固定于盆腔中的肿块也不能除外卵巢肿瘤。卵巢畸胎瘤在腹部平片上可显示钙化,骨骼同牙齿影。
检查下腹部肿块,强调先嘱患儿排尿或导尿,使膀胱排空,腹部检查配合直肠指检做双合诊检查,以排除充盈的膀胱。同时促进肿块,注意对子宫有无牵拉以确定与子宫的关系。
超声同CT检查可协助定位同定性。胸部放射线检查有无肺野及胸腔淋巴结转移,肿瘤标记鈥斺€擜FP、HCG同LDH的测定也很关键,用以决定治疗计划同监测肿瘤行为。
继临床分期后做剖腹探查,切除肿瘤,并判断其组织类型。
小儿卵巢肿瘤鉴别:
肿块较大并向腹腔内生长时,可行钡餐造影,应与腹腔内或腹膜后其他肿块鉴别。临床上曾有将异位肾误诊为卵巢肿瘤而行手术探查者,应引起注意。
卵巢肿瘤出现扭转时,则须与其他急腹症如阑尾炎、梅克尔憩室炎相鉴别。
小儿卵巢肿瘤并发症:
引起性早熟,可出现瘤体同蒂部扭转,出现出血同坏死,可致排尿及排便困难等。
小儿卵巢肿瘤治疗:
一、治疗
小儿卵巢肿瘤应早期手术切除,手术时须探查双侧卵巢,如系双侧病变,则应切除肿瘤,尽量保存一侧卵巢组织。即使是恶性肿瘤,一般也不宜做盆腔清除术。卵巢恶性肿瘤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辅以化疗具有关键意义,并酌情给予放疗同其他治疗。
1.治疗
(1)手术治疗
①全面确定分期的剖腹术(comprehensive staging laparotomy)
A.腹部纵切口(从耻骨联合至脐上4横指)。
B.全面探查。
C.腹腔细胞学(腹水或盆腔、结肠侧沟、横膈冲洗液)。
D.大网膜切除。
E.全子宫双附件切除+阑尾切除。
F.盆腹腔探查及活检(粘连处、可疑病灶、横膈、肝、肠浆膜、肠系膜、盆腔侧壁腹膜)。
G.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至肠系膜下动脉水平)。
②再分期手术(re-staging lapanotomy):指首次手术未进行确切分期。也未用药而施行的全面探查同完成准确分期。McGoWan发现仅有54%的卵巢癌病人在首次手术时做了全面手术分期。Young等人报道最初诊断为早期卵巢癌,再分期手术时有3%上升。
③肿瘤细胞减灭术(cytoreductive surgery):尽最大努力切除原发病灶及一切转移瘤,使残余癌灶直径<2cm。手术范围包括
A.手术切口为足够大的纵形切口。
B.腹水或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
C.全宫、双附件同盆腔肿块切除,卵巢脉管高位结扎。
D.大网膜切除,注意肝、脾、横膈、结肠侧沟、盆壁腹膜、肠系膜及子宫直肠窝转移瘤切除或多点活检。
E.腹主动脉旁同盆腔淋巴结清除术。
F.阑尾切除同受累的肠管切除及肠吻合或造瘘。
G.盆腔脏器(膀胱或直肠受累)切除。
最初手术彻底程度直接影响化疗的有效率同生存期。Griffiths分组对照研究说明理想的(optimal)同亚理想(suboptimal),肿瘤细胞减灭术后化疗的完全有效率(CR)分别为43%同24%。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6个月同16个月。Ozols同Griffiths等众多肿瘤专家认为尽可能的切除所有可见的肿瘤可提高效果。
④鈥溨屑湫遭€澔蚣涓舻闹琢鱿赴趺鹗酰╥nterval cytoreductive surgery):某些晚期卵巢癌估计难以切净而先用几个疗程(少于6个疗程的非全疗程)化疗,再行肿瘤细胞减灭术。可能促使减瘤术易行,但对术后化疗不利,应力争先行肿瘤细胞减灭术。对于瘤体大,固定,有大量腹水者,先行1~2个疗程化疗,称先期化疗,使腹水减少,肿块缩小,松动,可提高手术质量。
⑤再次肿瘤细胞减灭术(re-cytoreductive surgery):指对残余瘤或复发瘤的手术,但如果无有效的二线化疗药物,该手术价值有限。1995年欧洲的大宗病例分组对照研究,手术未能达到理想减瘤术者行3个疗程DDP+CTX化疗后,再行二次减瘤术。术后残余瘤<1cm的生存期41.6个月,>1cm的生存期26.6个月,未行二次减瘤术者生存期20个月,3组差异显著。说明再次手术有一定意义。
⑥二次探查术(second look operation):指经过理想的肿瘤细胞减灭术后1年内,又行至少6个疗程的化疗,经临床体检及辅助或实验室检测(包括CA125等肿瘤标记物)均无肿瘤复发证据者再次剖腹探查术。
A.其目的:为了解腹腔有无癌灶残存,以便决定是否
a.停止化疗或减少疗程数以达巩固目的。
b.改变化疗方案或治疗方法。
c.切除所有癌灶。
B.探查术内容:二次探查术内容包括
a.全面探查同活检。
上一篇:女性妇科病儿童也需注意